从FY21年开始探寻广州新赛道,到FY22年正式将新事业确定为企业战略重点课题,再到FY23年明确新事业运营体制,三年里,加特可广州走出了中国事业发展的量变之路。
从思想渗透到主动提案再到新事业项目落地,加特可广州全员已经充分意识到,新事业不再是探索和口号,而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课题,是每个加特可人都要为之全力以赴的决心与热情。
如何确定新事业基盘?新事业项目如何落地?新事业推进能否跟上行业大势?带着这样的疑问,编辑部采访了企划部部长魏芳和经营企划科科长侯元芳。
有别于早期研讨会模式,FY23年加特可广州在新事业推进方面明确了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——以经营企划科为推进部门,负责制定决策流程、预算管理流程,定期举行联动会议、沟通会议,收集多方信息,全阶段跟进项目课题;以一元化管理为统筹体制,分三阶段推进新事业项目,确保决策科学高效、项目平稳顺利落地。
三阶段有明确的分工。
第一阶段为具象化阶段。通过调研与提案,不断发掘具备潜力的新事业项目,并接受来自专家、部门、提案者之间的交叉评价;同时开通线上案件收集评选平台,为有想法的提案者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,并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案件评价。
第二阶段为商品化阶段。将第一阶段选拔的优秀案例作为重点项目,将全流程可能涉及的人员全部纳入,成立项目组,给予必要的组织、资源保障,以提案者为中心,不断打磨项目,使其从概念变为可落地的商品。
第三阶段为事业化阶段。项目正式立项,以项目制推进,面向客户/潜在客户,实现订单成交,规模不断扩大。
每个阶段都有多节点、多维度的评价标准,以及时把控项目节点、判断推进状况,管理深度、效率都在不断改善升级中得到进一步保证。
汽车行业长产业链、长周期的特点,决定了新事业开发风险与机遇并存。可喜的是,加特可广州AGV和带轮研磨项目已经成功落地,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。
项目落地的背后,是全员的热忱参与。以AGV为例,FY22年发掘出项目需求,经过一年潜力挖掘,FY23年项目正式提案。市面上AGV产品众多,加特可广州的AGV有哪些差异化优势?目标客户又是谁?如何申请专利?如何用客户看得懂的语言宣传AGV?从概念到定义再到商品,每个不同阶段、不同节点,都有不同部门人员参与,中间经过了大量的打磨,最终在专利刚批复就成功出货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新事业项目属于兼项,除做好本职工作外,很多员工会为了新事业的推进,想尽一切办法挖掘自身潜能:研究图纸画法、探索行业新技术、跨行业开展研究……“毕竟是新事业,很多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的职责区分,但总会有人站出来说‘我来做’,而且绝不轻易放弃。”侯元芳说,其间涌现出非常多优秀的个人和团队。
当然,也不乏许多充满希望的项目中途折戟,虽然经过了大量探寻,最终却因某个卡点而终止。“项目探索过程中,有各种声音涌现,也和不少部门经过激烈的研讨,但我们没有因为受打击而停滞不前,大家心里都很清楚,一定要站在企业生存的角度去看问题,不断想办法破局,才能真正打开新事业的大门。”魏芳笑道,很开心看到新事业已经踏上了量变之路。
“回头看我们这三年的探索和成果,可以说乘着电动化、智能化的风口,做出了乘风破浪般的改变,关于新事业、关于移动出行的无限可能,我们拿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热情去探索、去挑战,日本总部对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,我们探索出的实践和经验也已经反哺总部。”
魏芳说,作为汽车核心零部件全球TOP制造商,加特可的体量和规模决定了,新事业变革不可能一步到位,“乘风”肯定正确,但同时摸索出具有加特可特色的路径才更关键。FY24年,加特可广州要做的,就是在项目落地的基础上,加速度把规模做起来,只有稳健和速度兼顾,才能让这艘大船驶向胜利彼岸。
“相信很快,大家就能看到新产品的突破,我们都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。更希望若干年后,可以自豪地说,我们无怨无悔当年做了一个成功的决定,一群优秀的加特可人,让加特可的旗帜再次飘扬在行业版图最中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