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碳中和,我们有话说

聚焦于当下热门话题,放眼外部优秀企业,从中吸取经验,扩宽视野。本期有料栏目,聚焦“碳中和”话题。简单来讲,碳排放=碳吸收,就是我们倡导的“碳中和”概念,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,加特可广州一直身体力行,以实际行动助力环保事业,致力于达成碳中和目标。让我们倾听加特可广州员工对于“碳中和”的理解与看法吧。


刘蔚彬
总务部

之前对“碳中和”有一点了解,但没深入研究过,处于似懂非懂状态吧。像我这么八卦博闻的人,特别关注天下大事,平时订阅的公众号和电视新闻上都听过“碳中和”。“碳中和”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,也是一种责任。企业通过生产获利,也在生产中排放了有害气体。对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,投入节能减排技术、设备或者植树造林必然需要大笔花费;但以一个企业公民的身份来说,既然有收益,也必然要“缴税”,“碳中和”不外乎是一种“环境税”。实现“碳中和”,不仅是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、“缴税”义务,也能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提升生产能效,从而降本甚至增收,比如参与碳交易。

“碳中和”对社会的意义更深远,“碳中和”的推动必然要求更好更高效的生产技术,倒逼产业的升级;再者“碳中和”促使相关金融服务的发展,不但繁荣国内金融服务,也能培养为国内碳金融“走出去”的能力,为我国争夺全球碳排放话语权;同时“碳中和”也推动能源供给的革命,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,确保国家能源安全。

对于企业来说,实现“碳中和”一曰内功,对节能减排的工艺、技术、设备进行投入,全员推广、实践环保节约的思想;二曰外功,参加环保事业,植树造林、治沙,或者买买买更多的碳排放指标。对于个人来说,减碳靠憋气(大误)。LOHAS了解一下?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,健康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。老祖宗也有一个说法叫天人合一。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,能管住手、管住嘴,拒绝消费主义,减少浪费和垃圾已经很不错了,有钞能力的话,支持更环保的产品和服务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