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日,随着FY20年度的开启,购入品品质保证科被正式划分到生产部。从品质技术中心到生产部,背后意味着什么?杂志采访了加特可广州品质保证部担当部长赵玮栋(负责购入品品质保证科),在他看来,其不仅意味着组织架构和加特可全球同步,更意味着在业务沟通、人员流动、资源匹配等多方面的进一步顺畅。
要探究购入品品质保证科调整背后的原因,还得从科室的职能溯源。
保证供应商外制品部件的品质,是购入品品质保证科的核心职能:从SQA(供应商质量管理)角度,对供应商进行可行性评估,以制定APQP(先期质量开发计划);部品量产后,对供应商品质问题进行调查、改善;涉及到供应商工程变更,则进行变更管理;涉及到品质纠纷,则进行交涉、评定、处理。
工作过程中,科室成员需要与隶属生产部的品质保证部大量沟通,不可避免会存在理解不一致、沟通不畅的情况;同时,全球据点中,只有加特可广州组织架构不同步,与集团统一也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品质;另外,双方部门领导也肯定了科室的工作和重要性,使科室成员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迎接调整。
在地利人和的背景下,调整后的购入品品质保证科,在资源利用、人员流动、业务配合等多方面,较以往反应更迅速、配合更高效、沟通更顺畅。最能辅以例证的是,科室品质保证KPI在7月底顺利达成,对加特可广州整体的品质保证,已然起到推动作用。
虽然组织架构有调整,但科室年度目标依然明晰:降低外制品纳入不良率,达成0不良。
围绕年度目标,科室制定了各类方针,在分析了所属100多家供应商后,发现导致目标达成延缓的只有5家,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,目前一半达成好转。
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一家铸铁加工供应商,在FY19年度出现夹杂物不良,导致箱体故障频发。
为此,购入品品质保证科为该供应商导入了新的评估体系,进行量化评价,找出重点缺陷所在,并进行140个项目的整改。从产品设计角度,协同开发人员,针对夹杂物、缺陷等,采取“缺啥补啥”的“漏网措施”;在薄弱的工艺部分,进行强化,并追加投资,成本上升部分与采购、财务等一起进行消化,使改造后的相对收益大于支出。从2019年9月整改至今,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。
整改过程中,面临的主要困难便是成本上升。需要科室成员与供应商统计、核对不良数据,并通过现状分析、评估判断等,同步与采购、财务、供应商高层沟通,内外部都要达成共识。半年的时间,一次次的沟通,才最终让品质得以保证。
导入的评估体系,更是意义重大。科室从2018年开始便与加特可日本共同研讨、完善,涵盖加工、铸造、电子部品等多维度,传统外制品评估体系已臻完善,电子部品有待进一步改善。在后续覆盖更多供应商后,品质保证有望进一步加强。
FY20年度社长方针提出, 要进一步深化L-B-B中的BB。从科室目标出发,即保持成本控制优势、积极探索新的产品设计,以实现开源节流。
人才是目标达成的保障,培养重点领域的专业技能人财、制定专才认定标准,是科室正在实施的举措。
倾向于培养专才而非通才,究其缘由,与时下大环境相关——电动化趋势愈演愈烈,需要与之对应的专才,实现重点突破;更与科室现状相关——针对供应商的评估与指导,需要熟悉不同工艺的专家,以更好地精进业务;还与人财战略有关——更容易制定相对应的培养计划,成长速度快、上升空间大,自身不可或缺性也会大大提升。
FY20年度,随着新供应商的增加,品质目标达成难度必然再上一层楼,但相信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、专才培养的加速,购入品品质保证科10位团队成员,能够围绕品质达成目标,进一步在业务层面精进,为加特可广州FY20年度的品质保证保驾护航。
在地利人和的背景下,调整后的购入品品质保证科,在资源利用、人员流动、业务配合等多方面,较以往反应更迅速、配合更高效、沟通更顺畅。